“谁吃了螺蛳粉,宿舍阿姨一闻就知道”、“螺蛳粉要‘臭’才有灵魂”、“诚招一个吃螺蛳粉不加辣的友友一起上晚自习”……这样有趣而熟悉的对话,发生在很多同学们的身边。7月3—4日,bes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bes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“红色浪潮”团队的成员,带着对广西米粉的许多向往,走进广西米粉博物馆,走近广西米粉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
米粉长廊:“无米粉、不广西”
广西米粉博物馆位于南宁市长湖路,是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走进博物馆,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米粉的生产与发展史。米粉走到今天,与南方稻作文化息息相关,也是一部民族交融的进步史,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秦朝南下开灵渠、制米粉汤药的传说。随后部分中原人口开始向岭南迁徙,与百越混居,共同开发经营岭南,这是南北各民族大规模交往交流交融的开端。如今桂北、桂中、桂南呈现出多样态的米粉特征,将汉族饮“卤”、侗族、苗族的“酸”还有瑶族的“辣”展现的淋漓尽致,每到一地粉的变化异彩纷呈,形成了中原民族与南越民族融合过程中“舌尖上的记忆”。展柜中展示的米粉样品栩栩如生,配以简短文字,向参观者展示了一场视觉和知识的盛宴。置身米粉长廊里,虽人在馆中,但心灵和向往已经在“尝”尽广西粉的路上。
图为置身米粉长廊中,不出南宁就已走遍八桂大地,“尝”遍米粉美味
米粉技艺:非遗文化真体验
眼睛享受了丰富的美食大餐,肚子不由得也“咕咕”叫起来。米粉博物馆同时还是《南宁米粉制作技艺》传承基地,在技艺示范人的指导下,团队成员和现场的孩子一起开始体验卷粉的制作方法。
“米粉的形态常见的有圆粉、扁粉、粉皮、粉虫等,今天我们在这里体验的是粉皮的制作,这是可以在家里也能够轻松复制的做法。各位体验者学会了以后还能够在家里做给家人朋友们品尝。大家跟着我先从磨米浆开始……”
在家庭中可以从豆浆机、破壁机中轻易取得的米浆,在传统的手磨做法里则充满了“挑战”:根据示范人的要求,先在泡好的米中加入适量的水,然后半勺米半勺水地放进石磨里,再逆时针转到石磨,把大米磨成米浆。经过第一轮操作后得出来的米浆略带浑浊,相比入口的口感还比较粗糙。体验者们不厌其烦地再进行了两轮的磨制,在小朋友的帮助下,历时三遍研磨,团队成员终于得到了一盆足够2—3人份的细腻顺米浆。“感谢古代劳动人民给我们发明了美味的米粉,还要感谢现代工业让我们随时都能吃到一碗物美价廉的米粉。如果不是工具的进步,这样‘慢工出细活’的米粉还不一定能这么快走进寻常百姓家。”
成员磨好米浆,在示范人的指导下将米浆放入蒸盘。通过电力蒸汽炉加热,很快制成了成熟的粉皮。粉皮上铺展事先准备好的香菇猪肉馅料,用刮板卷起粉皮,将馅料裹在其中,就成了街头我们常见的卷粉。
图为团队成员与小体验者,在示范人的指导下共同完成粉皮卷馅步骤
“虽然卖相不如街头商家,但是自己做的卷粉里饱含了劳动汗水,要好好珍惜农民伯伯种出的粮食。来吧,光盘行动!”
自己亲手制作的卷粉,最好吃了!
米粉发展:百花齐放春满园
经过此次体验,团队成员极大地开拓了眼界,一碗米粉穿越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,演化出先进数十种不同的品种,南宁老友粉,南宁粉虫,宾阳酸粉,蒲庙生榨米粉,隆安粉利,柳州螺蛳粉,融水滤粉,桂林米粉,全州红油米粉,梧州牛腩粉,罗秀米粉,玉林牛巴粉,北海海鲜粉,钦州猪脚粉,天等鸡肉粉,罗城大头粉,贵港桥圩鸭肉粉等让人目不暇接,每一碗米粉动人背后都蕴含着一个传奇故事,浓缩成了当地特色体验,成为了当地人日常中随手可及的美味佳肴。
在“工业化+互联网”的进程中,还出现了“顶流”柳州螺蛳粉。螺蛳粉在疫情以来销售逆势增长,关于螺蛳粉的讨论在网络上异军突起。2021年,其袋装销售、实体门店、配套及衍生产业达到三个“一百亿”的产值规模。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柳州考察期间,还来到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,详细了解螺蛳粉特色产业促进就业、带动农民增收等情况。他说,“小米粉搞出这么大规模的产业来,不容易,值得好好研究总结”。
一枝独秀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,在螺狮粉产业示范作用的带动下,各地米粉在网络销售逐渐推开,在电商品台上各类广西特色米粉层出不穷。广西米粉产业的振兴,是广西民族融合进步的代表,推动着各族人民走向共同富裕。来自广西各地的团队成员纷纷表示,今后将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家乡的特色米粉,将特色美食与广西好山好水、传奇人物故事相结合,抓住文旅转型升级契机,共同谱写壮美广西新篇章。
图为“红色浪潮”团队在制作米粉制作体验VLOG,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参与非遗技艺传承
(撰稿人:郑舒童 指导老师:李雨思)